採集研究瀕臨絕種槲樹 博士研究員車禍身亡
引用自奇摩新聞(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6日電)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鄭育斌到屏東霧台山區採集台灣瀕臨絕種的殼斗科植物槲樹,不幸在瑪家鄉的山路翻車身亡;林試所主任黃裕星表示,鄭育斌的逝世是林試所的損失。
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昨天下午發生一起休旅車從山坡滑落翻車的意外,車內有三人,鄭育斌送醫後直至昨天深夜身亡、林試所的郭姓女志工組長送醫後不治,開車的陳俊銘輕傷。
42歲的鄭育斌擁有博士學位,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鄭育斌這兩年在研究台灣瀕臨絕種的殼斗科植物槲樹,2007年開始,殼斗科和木蘭科植物被國際保育聯盟列為保育研究的重點,槲樹已被列為保育類植物。
黃裕星說,在台灣,槲樹只在中部和屏東縣霧台鄉大武山區被發現,數量非常稀少,鄭育斌在研究台灣的槲樹到底是台灣的原生種,還是日據時代引進,今年是第二年的研究,目前正值槲樹的開花期,所以鄭育斌這次是上山採集槲樹。
陳俊銘向警方表示,他們是要上瑪家北葉村的山坡採集植物樣本,因土石滑落而翻車,鄭育斌等人所乘的休旅車翻覆現場,留有採集的植物樣本,有一包上標「霧台722公尺」還有經、緯度的標示,顯示鄭育斌等人是上霧台採集槲樹後,再到瑪家山區要採集植物樣本。
黃裕星表示,鄭育斌非常的孝順,待人處世備受肯定,他也負責經營台北植物園,他過世後,所負責的研究還要找人重新承接,對林試所來說,鄭育斌的過世是林試所的重大損失。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林業研究季刊歷年植物分類報告彙整
林業研究季刊歷年植物分類報告彙整(1980~2008)
歐辰雄 1980 臺灣產莢迷屬植物色層分析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 150-167.
呂金誠、劉業經、歐辰雄 1980 金門植物之初步探討 林業研究季刊2: 168-194.
劉業經、歐辰雄 1982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七) 林業研究季刊 4: 1-16.
歐辰雄 1984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八) 林業研究季刊 5: 1-10.
歐辰雄 1985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九) 林業研究季刊 6: 1-8.
劉業經、歐辰雄、呂金誠 1985 中興大學惠蓀林場植物補遺之五 林業研究季刊6: 9-18.
歐辰雄 1986 掃瞄電子顯微鏡觀察台灣木薑子屬葉面之細微特徵 林業研究季刊7: 1-9.
歐辰雄 1987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十) 林業研究季刊 8: 11-30.
蕭如英、歐辰雄 1989 台灣產木薑子屬植物之精油之化學分類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0: 1-10.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王秋美 1990 臺灣產鼠李科植物分類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2(1): 1-38.
歐辰雄 1990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特徵及其在分類上的意義 林業研究季刊 12(1): 39-88.
歐辰雄、蕭如英 1991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一)酪梨族 林業研究季刊 13(2): 1-28.
歐辰雄、蕭如英、廖秋成 1992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二)樟族 林業研究季刊 14(2): 1-30.
歐辰雄、蕭如英、廖秋成 1994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三)木薑子亞族 林業研究季刊 16(2): 1-49.
沈瑞琛、歐辰雄、呂福原 1996 臺灣產十字花科植物分類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8(1): 1-44.
蕭如英、歐辰雄、陳玄武 1997 臺灣產苦櫧屬植物分類與遺傳變異之探討 林業研究季刊 19(2): 11-24.
歐辰雄、許再文 1999 台灣產葡萄科新記錄-白蘞 林業研究季刊 20(1): 1-4.
王志強、歐辰雄 1999 臺灣產灰木科植物之訂正 林業研究季刊 20(1): 37-60.
曾彥學、歐辰雄 1999 臺灣新歸化茜草科植物--雪亞迪草 林業研究季刊 20(1): 61-64.
溫佳思、蕭如英 1999 糙莖鐵炮百合之同功酶遺傳分化 林業研究季刊 21(3): 49-60.
鄭雅芳、蔡進來 1999 臺灣錦葵科植物染色體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1(3): 61-72.
王志強、歐辰雄 1999 臺灣產灰木科之一種--瑞岩灰木 林業研究季刊 21(4): 65-68.
歐辰雄、王志強 2000 台灣灰木科植物花粉形態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2(2): 21-36.
曾麗蓉、歐辰雄、呂福原、曾喜育 2000 台灣榕榕果形態構造及發育 林業研究季刊 22(3): 55-68.
葉修珍、蔡進來 2000 台灣產土丁桂之一新變種 林業研究季刊 22(4): 23-28.
呂勝由、陳添財、鐘詩文、朱麗萍 2000 台灣產楨楠屬之一新變種 林業研究季刊 22(4): 29-34.
王雅姿、蔡進來 2001 台灣產茄屬植物核酸多形性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3(1): 1-12.
楊勝任、彭鏡毅 2001 台灣入侵植物-刺軸含羞木 林業研究季刊 23(2): 1-6.
王志強、歐辰雄 2002 紀錫蘭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在臺灣之一新分布 林業研究季刊 24(3): 59-62.
王志強、歐辰雄 2002 惠蓀林場維管束植物名錄(一)蕨類植物 林業研究季刊 24(4): 1-14.
王志強、歐辰雄 2003 臺灣灰木科植物木材解剖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5(2): 65-86.
王志強、歐辰雄 2003 惠蓀林場維管束植物名錄(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Ι)林業研究季刊 25(3): 27-44.
呂福原、許媖素 2003 臺灣產大戟科之一新種-卵葉饅頭果 林業研究季刊 25(3): 83-86.
陳薏婷、蔡進來 2005 臺東產薯蕷科植物核酸多形性在分類上應用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7(4): 23-36.
葉慶龍、柳重勝、葉川榮、林文智、洪寶林 2006 密鱗長花柄蘭之重新發現與新組合學名 林業研究季刊 28(3): 17-24.
鐘詩文、許天銓、Tomohisa Yukawa 2006 台灣蘭科新種植物:台灣擬囊唇蘭 林業研究季刊 28(3): 25-28.
許媖素、呂福原、鄧書麟、廖政麒 2006 台灣產饅頭果屬植物(大戟科)之分類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8(3): 49-68.
何坤益 2007 應用ISSR分子標誌探討台灣產香桂(樟科)之遺傳變異 林業研究季刊 29(1): 1-12.
陳志宏、葉慶龍、李淑英、葉川榮、邱讚秀、蘇殷裕 2007 象腿蕉:臺灣南部一新紀錄屬、紀錄種芭蕉科植物 林業研究季刊 29(1): 13-20.
何坤益、李武林、呂福原 2007 利用ISSR分子標誌探討阿里山十大功勞族群遺傳多樣性 林業研究季刊 29(3): 27-40.
曾彥學、劉靜榆、王志強、歐辰雄 2008 臺灣新歸化樹種-陰香 (樟科) 林業研究季刊 30(3): 25-30.
曾彥學、劉靜榆、嚴新富、彭鏡毅 2008 臺灣新歸化菊科植物-黃頂菊 林業研究季刊 30(4): 23-28.
歐辰雄 1980 臺灣產莢迷屬植物色層分析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 150-167.
呂金誠、劉業經、歐辰雄 1980 金門植物之初步探討 林業研究季刊2: 168-194.
劉業經、歐辰雄 1982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七) 林業研究季刊 4: 1-16.
歐辰雄 1984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八) 林業研究季刊 5: 1-10.
歐辰雄 1985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九) 林業研究季刊 6: 1-8.
劉業經、歐辰雄、呂金誠 1985 中興大學惠蓀林場植物補遺之五 林業研究季刊6: 9-18.
歐辰雄 1986 掃瞄電子顯微鏡觀察台灣木薑子屬葉面之細微特徵 林業研究季刊7: 1-9.
歐辰雄 1987 台灣雙子葉植物新見(十) 林業研究季刊 8: 11-30.
蕭如英、歐辰雄 1989 台灣產木薑子屬植物之精油之化學分類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0: 1-10.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王秋美 1990 臺灣產鼠李科植物分類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2(1): 1-38.
歐辰雄 1990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特徵及其在分類上的意義 林業研究季刊 12(1): 39-88.
歐辰雄、蕭如英 1991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一)酪梨族 林業研究季刊 13(2): 1-28.
歐辰雄、蕭如英、廖秋成 1992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二)樟族 林業研究季刊 14(2): 1-30.
歐辰雄、蕭如英、廖秋成 1994 臺灣樟科植物葉角皮之顯微特徵~(三)木薑子亞族 林業研究季刊 16(2): 1-49.
沈瑞琛、歐辰雄、呂福原 1996 臺灣產十字花科植物分類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18(1): 1-44.
蕭如英、歐辰雄、陳玄武 1997 臺灣產苦櫧屬植物分類與遺傳變異之探討 林業研究季刊 19(2): 11-24.
歐辰雄、許再文 1999 台灣產葡萄科新記錄-白蘞 林業研究季刊 20(1): 1-4.
王志強、歐辰雄 1999 臺灣產灰木科植物之訂正 林業研究季刊 20(1): 37-60.
曾彥學、歐辰雄 1999 臺灣新歸化茜草科植物--雪亞迪草 林業研究季刊 20(1): 61-64.
溫佳思、蕭如英 1999 糙莖鐵炮百合之同功酶遺傳分化 林業研究季刊 21(3): 49-60.
鄭雅芳、蔡進來 1999 臺灣錦葵科植物染色體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1(3): 61-72.
王志強、歐辰雄 1999 臺灣產灰木科之一種--瑞岩灰木 林業研究季刊 21(4): 65-68.
歐辰雄、王志強 2000 台灣灰木科植物花粉形態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2(2): 21-36.
曾麗蓉、歐辰雄、呂福原、曾喜育 2000 台灣榕榕果形態構造及發育 林業研究季刊 22(3): 55-68.
葉修珍、蔡進來 2000 台灣產土丁桂之一新變種 林業研究季刊 22(4): 23-28.
呂勝由、陳添財、鐘詩文、朱麗萍 2000 台灣產楨楠屬之一新變種 林業研究季刊 22(4): 29-34.
王雅姿、蔡進來 2001 台灣產茄屬植物核酸多形性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3(1): 1-12.
楊勝任、彭鏡毅 2001 台灣入侵植物-刺軸含羞木 林業研究季刊 23(2): 1-6.
王志強、歐辰雄 2002 紀錫蘭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在臺灣之一新分布 林業研究季刊 24(3): 59-62.
王志強、歐辰雄 2002 惠蓀林場維管束植物名錄(一)蕨類植物 林業研究季刊 24(4): 1-14.
王志強、歐辰雄 2003 臺灣灰木科植物木材解剖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5(2): 65-86.
王志強、歐辰雄 2003 惠蓀林場維管束植物名錄(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Ι)林業研究季刊 25(3): 27-44.
呂福原、許媖素 2003 臺灣產大戟科之一新種-卵葉饅頭果 林業研究季刊 25(3): 83-86.
陳薏婷、蔡進來 2005 臺東產薯蕷科植物核酸多形性在分類上應用之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7(4): 23-36.
葉慶龍、柳重勝、葉川榮、林文智、洪寶林 2006 密鱗長花柄蘭之重新發現與新組合學名 林業研究季刊 28(3): 17-24.
鐘詩文、許天銓、Tomohisa Yukawa 2006 台灣蘭科新種植物:台灣擬囊唇蘭 林業研究季刊 28(3): 25-28.
許媖素、呂福原、鄧書麟、廖政麒 2006 台灣產饅頭果屬植物(大戟科)之分類研究 林業研究季刊 28(3): 49-68.
何坤益 2007 應用ISSR分子標誌探討台灣產香桂(樟科)之遺傳變異 林業研究季刊 29(1): 1-12.
陳志宏、葉慶龍、李淑英、葉川榮、邱讚秀、蘇殷裕 2007 象腿蕉:臺灣南部一新紀錄屬、紀錄種芭蕉科植物 林業研究季刊 29(1): 13-20.
何坤益、李武林、呂福原 2007 利用ISSR分子標誌探討阿里山十大功勞族群遺傳多樣性 林業研究季刊 29(3): 27-40.
曾彥學、劉靜榆、王志強、歐辰雄 2008 臺灣新歸化樹種-陰香 (樟科) 林業研究季刊 30(3): 25-30.
曾彥學、劉靜榆、嚴新富、彭鏡毅 2008 臺灣新歸化菊科植物-黃頂菊 林業研究季刊 30(4): 23-28.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台灣玉葉金花再發現
一、前言
玉葉金花屬(Mussaenda)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非洲以及太平洋諸島等地區,全世界約有一百二十多種。本屬植物多為攀緣性灌木或直立灌木,其花萼五裂,通常有一枚裂片膨大特化成具有鮮明顏色的葉狀萼片(calycophylls),因其多為白色,加上其花冠多呈金黃色,故有玉葉金花之稱。
本屬植物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及毛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為民間常用草藥,其莖葉味甘、性涼,有清涼消暑、清熱疏風、活血化瘀、利水止腫的功效,可治肺熱咳嗽、腰骨酸痛、腎炎、瘧疾發熱、感冒、中暑、腎火水腫、溼熱小便不利等,或用作涼茶之原料之一。另一種黐花(M. esquirolii Lévl.)則全株富含膠液,其膠液可用來製作黏鳥膠。另有許多的種類其葉狀萼片大形且顏色鮮艷,多被栽培作為觀賞用途。
二、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發現歷程
台灣最早的玉葉金花屬植物紀錄首見於1896年,英人Augustine Henry發表的台灣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當中紀錄了一種光葉玉葉金花(M. glabra Vahl.),該種採於台灣西北部,應為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的錯誤鑑定。在之後日人松村任三(Jinzo Matsumura)於1900年進行玉葉金花的研究,認為台灣有二種一變種玉葉金花屬植物,分別是產於蘭嶼的大葉玉葉金花(M. macrophylla Wall.)與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玉葉金花,玉葉金花又可分為兩變種,其中台灣小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 var. formosana Matsum.)為其發表之新變種,其與原變種玉葉金花之間的差異在於其花冠筒長度較長及萼片先端漸尖。
1906年日人松村任三與早田文藏(Bunzo Hayata)再紀錄一種產於台灣西南部地區的毛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1912年早田文藏認為產於蘭嶼的大葉玉葉金花與原產於東南亞的大葉玉葉金花有不同的形態,其具有較小的苞片及花萼裂片以及較大的葉片,故將蘭嶼的族群發表為一新種紅頭玉葉金花(M. kotoensis Hayata)。
1920年早田氏再度發表一新種白花玉葉金花(M. albiflora Hayata)(又名水社玉葉金花),此種僅分布於南投縣日月潭水社地區,以其花冠白色有別於其他種類,但此種自早田氏發表後亦未再有採集紀錄,往後之學者多依其形態描述將其歸併於毛玉葉金花之中。直至最近科博館的陳志雄博士才又在日月潭的水社地區再次採集到此種。然而2004年中國大陸之學者發表一新變種白花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 f. var. alba Deng & Zhang),其與毛玉葉金花原變種主要之差異在於其花冠為白色,而此新變種與台灣之白花玉葉金花似乎有必要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確認。
1917年日人金平亮三(Ryozo Kanehira)於其所著的台灣樹木誌(Formosan Trees)中發表一新種台灣玉葉金花(M. taiwaniana Kanehira),該種僅發現於南投縣埔里地區,其葉大型、葉基部近圓形與玉葉金花甚易區分。
1939年日人正宗嚴敬(Genkei Masamune)將台灣北部葉狀萼片缺如的玉葉金花種類發表為一新種台北玉葉金花(M. taihokuensis Masamune)。至此,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共發表有六種及一變種,包括紅頭玉葉金花(大葉玉葉金花)、毛玉葉金花、玉葉金花、白花玉葉金花、台灣玉葉金花、台北玉葉金花與台灣小玉葉金花。
三、台灣玉葉金花的再發現
根據趙哲明1978年於台灣植物誌中之處理,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共紀錄有四種,其中紅頭玉葉金花被處理為大葉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synonym)、白花玉葉金花被處理為毛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台北玉葉金花與台灣小玉葉金花則被處理為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而台灣玉葉金花則除了引用金平亮三原先發表時採於埔里之標本外,則未見有任何其他的採集紀錄。至1994年劉業經等於其所著之台灣樹木誌中紀錄有四種原生玉葉金花屬植物,其中台灣玉葉金花亦僅紀錄其產地。
2007年科博館研究人員王秋美博士及陳志雄博士於新竹縣五峰鄉天湖部落至尖石的途中採集到一種大葉型的玉葉金花,標本存放於科博館之標本館中,當時標本未加以鑑定。2008年夏,筆者於一次野外的採集工作中,又於該地附近採集到這種大葉型的玉葉金花,當時正值花期,在採集了數份標本及拍照後即攜回研究室進行後續之鑑定工作。在查閱過往之文獻及比對收藏於林業試驗所的台灣玉葉金花模式標本及金平亮三發表時之手繪圖後,我們確認我們所採之標本即為台灣玉葉金花。台灣玉葉金花於1917年發表後至今已消聲匿跡將近90多年未再有採集紀錄,本次的再度發現卻非在原始發表的採集地埔里,而是在距離埔里將近80公里外之新竹縣境採得,除了欣喜新增一分布地點外,卻也隱憂意謂著台灣玉葉金花的生育地在人為的開發下已漸漸消失,使得台灣玉葉金花的族群也漸漸稀有甚至消失殆盡。
四、台灣玉葉金花及其近緣種之分類探討
在1998年第二版的台灣植物誌處理中,台灣產玉葉金花屬僅紀錄兩種,包括大葉玉葉金花及毛玉葉金花,過去發表之白花玉葉金花、玉葉金花、台灣小玉葉金花、台北玉葉金花及台灣玉葉金花均被處理為毛玉葉金花的同物異名。2007年台灣大學鄭喬尹於其論文研究中透過分子技術的研究及形態特徵的區別,確認台北玉葉金花的存在,並認為台灣現有的玉葉金花族群,與產於廣東及香港地區的毛玉葉金花不同,而台灣玉葉金花則未見處理。而據筆者多年之野外觀察,台北玉葉金花之葉狀萼片缺如或極度退化為一早落之線狀萼片,該性狀為一穩定特徵,且其花冠淺黃色至米黃色、花冠裂片三角形與玉葉金花其具有明顯之白色葉狀萼片(有時淺綠白色)、花冠深黃色、花冠裂片披針形明顯不同。台北玉葉金花過去僅紀錄產於台灣北部,筆者則於台灣中部之大坑山區、中南部之阿里山地區及南部之浸水營地區均發現有其族群分布。
筆者重新檢視過去的文獻記載及比對台灣現有種類活體標本的葉及花部之形態,台灣玉葉金花之葉卵圓形至菱形,長10~20cm,寬8~12cm與玉葉金花及台北玉葉金花之長橢圓形葉,長約13cm以下,寬約6cm以下易於區別,其葉形與產於蘭嶼之大葉玉葉金花較為近似,但台灣玉葉金花的花冠筒粗短,長約1.4cm以下、葉狀萼片倒卵形、基部楔形與大葉玉葉金花之花冠筒細長,長1.5~2.5cm、葉狀萼片寬卵形、基部近平截形兩者可以區別。
筆者另外檢視中國植物誌中描述之中國大陸特有種黐花(M. esquirolii Lévl.)(又名大葉白紙扇),其形態描述及所附該種之繪圖與台灣玉葉金花極為近似,另外在日本的野生植物一書中,產於日本的四國玉葉金花(M. shikokiana Makino) 其形態描述及所附該種之照片亦與台灣玉葉金花近似,因缺乏中國大陸及日本之材料,亦未見模式標本,無法進行比對,此三種之分類及親緣關係尚有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五、結語
台灣玉葉金花的再發現,再次確認了此種的存在,然其與台灣鄰近地區所產之近似種,如中國大陸之黐花及日本所產之四國玉葉金花,它們之間的分類地位與親緣關係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比對。目前台灣大多的文獻中僅紀錄了二種玉葉金花,透過更多的採集及研究,一些過去被歸併或未再有採集紀錄的種類再次被確認或發現,這些由於過去缺乏資料或標本的分類群,均有待未來與現有的玉葉金花屬植物作進一步完整的研究整理。然而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在於保存這個野外稀有且將近絕滅的物種,由於生育地的開發破壞,台灣玉葉金花的族群已經非常稀有,昔日紀錄之生育地埔里地區至今已有90多年未再有發現紀錄,而目前所知的生育地亦僅有兩處,未來台灣玉葉金花的保育、復育及更多的分布資料都還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
玉葉金花屬(Mussaenda)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非洲以及太平洋諸島等地區,全世界約有一百二十多種。本屬植物多為攀緣性灌木或直立灌木,其花萼五裂,通常有一枚裂片膨大特化成具有鮮明顏色的葉狀萼片(calycophylls),因其多為白色,加上其花冠多呈金黃色,故有玉葉金花之稱。
本屬植物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及毛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為民間常用草藥,其莖葉味甘、性涼,有清涼消暑、清熱疏風、活血化瘀、利水止腫的功效,可治肺熱咳嗽、腰骨酸痛、腎炎、瘧疾發熱、感冒、中暑、腎火水腫、溼熱小便不利等,或用作涼茶之原料之一。另一種黐花(M. esquirolii Lévl.)則全株富含膠液,其膠液可用來製作黏鳥膠。另有許多的種類其葉狀萼片大形且顏色鮮艷,多被栽培作為觀賞用途。
二、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發現歷程
台灣最早的玉葉金花屬植物紀錄首見於1896年,英人Augustine Henry發表的台灣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當中紀錄了一種光葉玉葉金花(M. glabra Vahl.),該種採於台灣西北部,應為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的錯誤鑑定。在之後日人松村任三(Jinzo Matsumura)於1900年進行玉葉金花的研究,認為台灣有二種一變種玉葉金花屬植物,分別是產於蘭嶼的大葉玉葉金花(M. macrophylla Wall.)與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玉葉金花,玉葉金花又可分為兩變種,其中台灣小玉葉金花(M. parviflora Miq. var. formosana Matsum.)為其發表之新變種,其與原變種玉葉金花之間的差異在於其花冠筒長度較長及萼片先端漸尖。
1906年日人松村任三與早田文藏(Bunzo Hayata)再紀錄一種產於台灣西南部地區的毛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1912年早田文藏認為產於蘭嶼的大葉玉葉金花與原產於東南亞的大葉玉葉金花有不同的形態,其具有較小的苞片及花萼裂片以及較大的葉片,故將蘭嶼的族群發表為一新種紅頭玉葉金花(M. kotoensis Hayata)。
1920年早田氏再度發表一新種白花玉葉金花(M. albiflora Hayata)(又名水社玉葉金花),此種僅分布於南投縣日月潭水社地區,以其花冠白色有別於其他種類,但此種自早田氏發表後亦未再有採集紀錄,往後之學者多依其形態描述將其歸併於毛玉葉金花之中。直至最近科博館的陳志雄博士才又在日月潭的水社地區再次採集到此種。然而2004年中國大陸之學者發表一新變種白花玉葉金花(M. pubescens Ait. f. var. alba Deng & Zhang),其與毛玉葉金花原變種主要之差異在於其花冠為白色,而此新變種與台灣之白花玉葉金花似乎有必要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確認。
1917年日人金平亮三(Ryozo Kanehira)於其所著的台灣樹木誌(Formosan Trees)中發表一新種台灣玉葉金花(M. taiwaniana Kanehira),該種僅發現於南投縣埔里地區,其葉大型、葉基部近圓形與玉葉金花甚易區分。
1939年日人正宗嚴敬(Genkei Masamune)將台灣北部葉狀萼片缺如的玉葉金花種類發表為一新種台北玉葉金花(M. taihokuensis Masamune)。至此,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共發表有六種及一變種,包括紅頭玉葉金花(大葉玉葉金花)、毛玉葉金花、玉葉金花、白花玉葉金花、台灣玉葉金花、台北玉葉金花與台灣小玉葉金花。
三、台灣玉葉金花的再發現
根據趙哲明1978年於台灣植物誌中之處理,台灣產玉葉金花屬植物共紀錄有四種,其中紅頭玉葉金花被處理為大葉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synonym)、白花玉葉金花被處理為毛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台北玉葉金花與台灣小玉葉金花則被處理為玉葉金花之同物異名,而台灣玉葉金花則除了引用金平亮三原先發表時採於埔里之標本外,則未見有任何其他的採集紀錄。至1994年劉業經等於其所著之台灣樹木誌中紀錄有四種原生玉葉金花屬植物,其中台灣玉葉金花亦僅紀錄其產地。
2007年科博館研究人員王秋美博士及陳志雄博士於新竹縣五峰鄉天湖部落至尖石的途中採集到一種大葉型的玉葉金花,標本存放於科博館之標本館中,當時標本未加以鑑定。2008年夏,筆者於一次野外的採集工作中,又於該地附近採集到這種大葉型的玉葉金花,當時正值花期,在採集了數份標本及拍照後即攜回研究室進行後續之鑑定工作。在查閱過往之文獻及比對收藏於林業試驗所的台灣玉葉金花模式標本及金平亮三發表時之手繪圖後,我們確認我們所採之標本即為台灣玉葉金花。台灣玉葉金花於1917年發表後至今已消聲匿跡將近90多年未再有採集紀錄,本次的再度發現卻非在原始發表的採集地埔里,而是在距離埔里將近80公里外之新竹縣境採得,除了欣喜新增一分布地點外,卻也隱憂意謂著台灣玉葉金花的生育地在人為的開發下已漸漸消失,使得台灣玉葉金花的族群也漸漸稀有甚至消失殆盡。
四、台灣玉葉金花及其近緣種之分類探討
在1998年第二版的台灣植物誌處理中,台灣產玉葉金花屬僅紀錄兩種,包括大葉玉葉金花及毛玉葉金花,過去發表之白花玉葉金花、玉葉金花、台灣小玉葉金花、台北玉葉金花及台灣玉葉金花均被處理為毛玉葉金花的同物異名。2007年台灣大學鄭喬尹於其論文研究中透過分子技術的研究及形態特徵的區別,確認台北玉葉金花的存在,並認為台灣現有的玉葉金花族群,與產於廣東及香港地區的毛玉葉金花不同,而台灣玉葉金花則未見處理。而據筆者多年之野外觀察,台北玉葉金花之葉狀萼片缺如或極度退化為一早落之線狀萼片,該性狀為一穩定特徵,且其花冠淺黃色至米黃色、花冠裂片三角形與玉葉金花其具有明顯之白色葉狀萼片(有時淺綠白色)、花冠深黃色、花冠裂片披針形明顯不同。台北玉葉金花過去僅紀錄產於台灣北部,筆者則於台灣中部之大坑山區、中南部之阿里山地區及南部之浸水營地區均發現有其族群分布。
筆者重新檢視過去的文獻記載及比對台灣現有種類活體標本的葉及花部之形態,台灣玉葉金花之葉卵圓形至菱形,長10~20cm,寬8~12cm與玉葉金花及台北玉葉金花之長橢圓形葉,長約13cm以下,寬約6cm以下易於區別,其葉形與產於蘭嶼之大葉玉葉金花較為近似,但台灣玉葉金花的花冠筒粗短,長約1.4cm以下、葉狀萼片倒卵形、基部楔形與大葉玉葉金花之花冠筒細長,長1.5~2.5cm、葉狀萼片寬卵形、基部近平截形兩者可以區別。
筆者另外檢視中國植物誌中描述之中國大陸特有種黐花(M. esquirolii Lévl.)(又名大葉白紙扇),其形態描述及所附該種之繪圖與台灣玉葉金花極為近似,另外在日本的野生植物一書中,產於日本的四國玉葉金花(M. shikokiana Makino) 其形態描述及所附該種之照片亦與台灣玉葉金花近似,因缺乏中國大陸及日本之材料,亦未見模式標本,無法進行比對,此三種之分類及親緣關係尚有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五、結語
台灣玉葉金花的再發現,再次確認了此種的存在,然其與台灣鄰近地區所產之近似種,如中國大陸之黐花及日本所產之四國玉葉金花,它們之間的分類地位與親緣關係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比對。目前台灣大多的文獻中僅紀錄了二種玉葉金花,透過更多的採集及研究,一些過去被歸併或未再有採集紀錄的種類再次被確認或發現,這些由於過去缺乏資料或標本的分類群,均有待未來與現有的玉葉金花屬植物作進一步完整的研究整理。然而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在於保存這個野外稀有且將近絕滅的物種,由於生育地的開發破壞,台灣玉葉金花的族群已經非常稀有,昔日紀錄之生育地埔里地區至今已有90多年未再有發現紀錄,而目前所知的生育地亦僅有兩處,未來台灣玉葉金花的保育、復育及更多的分布資料都還有賴研究人員的努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