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豆梨(薔薇科)

Pyrus calleryana Decne
(Rosaceae)

英文名: Callery Pear, Bradford Pear, Wild Pear

豆梨的果實很小,直徑大約只有1cm左右,由於果實小的像個豆子般,所以被稱為「豆梨」。豆梨分布於中國大陸、越南、台灣及日本等地,台灣則零星分布於台北縣及南投縣的低海拔山區。

1906年日籍植物學者川上瀧彌在台灣進行全島的植物調查,在南投山區採到一種野梨,後來將標本提供給日本的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博士鑑定,早田博士將這種野梨發表為一個新種,早田博士為了感謝川上氏發現了這個新種,因此用川上氏的姓作為此種的學名(Pyrus kawakamii Hayata)。日文名則稱為台灣狗梨(日名狗梨イヌナシ),台灣的學者因為這個名字不雅,比較習慣稱為台灣野梨或山梨。後來這一種植物經由日本的池谷祐幸與大橋廣好兩位教授的研究,認為這一種植物與中國大陸所產的豆梨是同一種,因此現在這一種野梨就被叫作豆梨了。

豆梨在中國大陸分布很廣,又稱為「赤梨」、「鹿梨」、「鼠梨」、「山梨」及「楊檖」等,自古以來即是常見的野生植物,詩經中「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檖」所指的就是豆梨,原句的意思是說在山上有唐棣這種植物,而較低濕的地方則常見有豆梨,豆梨之常見可見一斑。豆梨的果熟時可生食,也可醃漬後食用,木材緻密可製作器具。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台北玉葉金花(茜草科)

Mussaenda taihokuensis Masamune
(Rubiaceae)

於1939年由日人正宗嚴敬(Genkei Masamune)發表為一新種,因最早發現於台北地區,因此名為台北玉葉金花,學名taihokuensis是由早期日治時期台北地區的地名拼音而來,此種過去僅發現於台灣北部,其葉狀萼片缺如是有別於台灣產玉葉金花屬其他的類群。本種後來於台灣植物誌中併入毛玉葉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最近再由分生研究證實其與毛玉葉金花是兩種不同的種。本種近年來的採集紀錄增加,已知除了北部地區外,中部的大坑、中南部的阿里山及南部的浸水營都有分布。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小梗木薑子(樟科)

Litsea hypophaea Hayata
(Lauraceae)

又名黃肉樹、小梗黃肉楠、鐵屎楠,為台灣特有種,生長於全島平地至海拔1,000m之闊葉林中之乾燥向陽處,本種是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樹種,其木材呈現黃色,質地緻密堅韌,可作為小型器具的用材,俗稱「黃肉樹」,其果實為野生動物的食餌,種子可以作為鹽的代用品,根具藥用,有芳香健胃、行氣止痛的效用。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香楠(樟科)

Machilus zuihoensis Hayata
(Lauraceae)

香楠是台灣的特有種,因最早在台北縣的瑞芳被發現,故又稱為「瑞芳楠」,它的葉子揉碎後會有一種電線走火的味道,是鑑定它的方法之一。香楠的木材細緻且有芳香味,可供建築、傢俱等,樹皮磨成粉後稱為「楠仔粉」,是製作線香的原料。







樟樹(樟科)

Cinnamomum camphora (L.) J. Presl
(Lauraceae)

樟樹是台灣早期重要的經濟樹種之一,早期常採伐製作樟腦,製樟腦是屬於國營事業,一般民眾不得自己私自經營,製成的樟腦多半是外銷別處,曾對台灣的經濟有相當的貢獻。除了能製樟腦外,還可提煉製作可樂的原料,另外木材不易蟲蝕是高級的木材,常用作傢俱;樟樹全株有藥用,具袪風散寒、溫中健胃、止癢止痛之效,可治風寒感冒、胃寒脹痛、風溼骨痛、跌打損傷等,但孕婦忌服。另外樟樹的葉與稻穀殼一起燃燒煙薰可以用來驅蚊;老葉磨成粉可當調味料,嫩芽及嫩葉可當野菜或煮湯。